E時代的教育觀——雙語教育的必要性  (1999雲林演講稿)

國立彰化大學英語系      黃春騰

 

     我們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個時代裡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小孩子的教育,針對這一個議題,今天個人在此就雙語教育它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心得與看法與您分享。

 

     昨天我在報紙上看了兩則新聞,跟我今天所要講的有點關係,所以先提出來給各位參考:一則訊息是說,在華盛頓大學的醫學中心,有位來自台灣的陳姓華裔醫生,他在那裡工作了一年多,後來院方通知他不予續聘,他的心情就很不好,非常有挫折感。前幾天他帶槍先把主管殺了,然後自殺。好幾個報紙都有一些分析,聯合報就提到陳醫生三十出頭,是年輕有為的高級知識份子;那個被他槍殺的醫學中心主任,在醫學研究上也有非常高的成就,是很優秀的主管。他們就覺得非常遺憾,痛失兩位英才。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報紙上就提到,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溝通不良」所造成的,因為英語不夠好而顯得內向、人際關係也不好。許多台灣去的移民,因為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現在要在這個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社會裡,跟人家溝通,哪怕他們的專業技術頂級的,很優秀的。可是跟人家沒辦法溝通的時候,工作就不愉快,所以挫折感積累了很多個人在這個社會生活上的不方便,甚至於最後走上殺人自殺這條路,這是非常遺憾的。所以語言的重要性在這裡就是一個例子。EQ也是一樣,這個知識份子在知識領域相當好,可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所以他沒辦法解決人生旅途上,及在職場上所遇到的難題。他就覺得只有死路一條,別無他法,這是多麼可惜的事。要造就這樣一個人才,國家、社會、他個人的家庭,要下多少努力、多少工夫!如果就這樣砰、砰兩聲,就解決兩條人命,那樣的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可見EQ、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還有一則新聞:就是所謂的校長VS院長。前陽明大學的張昭雄校長出國的這一段時間,解除了一些海外學人,其中就有中研院的院士。事後他批評道:中研院的學術研究水準還不如國外的一流大學,是二流的大學的水準。當然他又附注地說,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只是離一流大學還有一段距離而已。以中研院的立場,當然不希望給人家這樣比下去。不過我們也不要太過自信的說,我們就更國外大學一樣好。畢竟人家只是一所大學,而我們是全國最優秀的研究中心,是全國科學技術最精華之所在,還不如人家的一所大學。這個訊息代表什麽呢?這世界新知的發展,在台灣的我們光是立足台灣是不夠的,是很有限的。如果我們一輩子窩在台灣,是沒有辦法出人頭地的,沒有辦法開拓將來的美好前程的。以李遠哲院長來說,他受的基礎教育在這裡,但如果只在這裡,幾乎可以保證沒有辦法拿到諾貝爾獎的。高級學術研究是需要接受不同的文化環境刺激、燻陶、研究,最後才能造就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家,對不對?

接下來我要對雙語教育提出一個簡單的、不是很嚴謹的定義,因為我知道台灣社會對這個觀念有蠻多的誤解,一般人認為我們用國語上課,也教英語,我們有英語老師上課,這個就叫雙語教育。其實這是誤會。不然我們全國的學校都是雙語學校了。爲什麽呢?我們全國的各級學校不都是教英語的嗎。那我們中華民國不就是一個中英雙語的社會嗎?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雙語不是這樣的。雙語本身,就教育而言:可分為雙語社會和雙語教育兩方面。雙語社會就是說這個社會裏面兩種語言一樣重要,兩種語言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工具,那這個社會就是雙語社會,例如:加拿大就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雙語社會,新加坡則是多語言的社會,華語、馬來語、英語都屬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所以如果同時使用兩種語言,兩種語言都同樣重要,那就是雙語。所以除了以母語為教學工具之外,再選擇一種語言作為教學工具,譬如:音樂用英語教、體育用英語教、電腦用英語教或美勞用英語教,在這種情況下是一個工具,這就是雙語教育的一種。不是說教英語就叫做雙語。因為這個觀念在社會上有太多的誤會,所以我提出來作說明,供各位參考。

 

     那麼有人提出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這是什麽意思呢?字面上的E代表英文,S代表第二。換句話說,ESL代表「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多年來台灣的社會都是以英語為外語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英語是我們的外來語。那麼台灣有沒有雙語教育呢?嚴格來說:才剛要開始。因為我們過去把英語當作外國語言來教。但台灣也算是一個雙語社會,爲什麽呢?台灣大部份的人都會母語和國語,比如說在家講閩南語,上學后講國語,或者母語是客家語。上學之後講國語,這就是雙語了。但是英語並不是我們用來溝通的語言,所以英語並不是我們的第二語言,是外來語。那麼爲什麽人會把它當成第二語言呢?譬如說我們有人移民至澳洲、移民紐西蘭。或者是美國、英國、加拿大。如果你移民去了這些國家,那時你除了母語之外,還要使用英語作為日常溝通的工具,這些人就是以英語為第二語的人。雙語的意思就是這樣的。

 

     因此如果談雙語教育,在台灣都會優先選擇英語作為國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比如說雲林縣鬥六市的「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它的規劃有半天用國語上課,半天用英語上課,他這樣的課程設計就是雙語教育,所以它是一個雙語學校。雙語的中小學,它的課程不是只有英語,而是拿英語來當工具。當然其中的英語課也是雙語課的一部份。

 

     幾乎人人都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兩個必備工具是什麽。就是你必須學會使用電腦,另外就是要學會使用英語,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當中,被使用國家數,地區屬目最多(不一定是人口數最多)的一種語言。爲什麽它不是使用語言人口數最多的呢?因為如果比人口,大陸就有十二億多人,所以如果是比分佈的廣,使用地區的大,加上它受重視的程度,英語是最重要的國際語言。那麼學英語有什麽獨特之處呢?爲什麽大家都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國際語言來學呢?我們知道從小孩學習成長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如果在他頭腦腦力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接受了不同語言的刺激。就是我們提供他足夠的語料輸入,讓他學不同的語言,以及更這個語言相關的思考模式,或者是它的文化內涵,那麼這個小孩子長大之後,思考的方式會不同與學習單種語言的人。因為使用不同的語言的人思考模式會不一樣。有人約略的這麼說名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西方人的思考方式,連方向都不太一樣。有所謂的直線型和圓型的方式之別。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你從小接受的語言種類和數目很不一樣的話,你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會不同於只受一種語言訓練的人,他比較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思考。換句話說,如果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不同的語言,又對這個語言能精通的話,他的頭腦會比較靈活,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思考模式會有所不同。比從小到大只接受一種語言的人,他的潛力會後的較充分的開發。這就是小時候學習多種語言的好處之一,這也就是爲什麽小孩子有必要從小就接受雙語教育的原因之一。

 

     英語是印歐語族裏面的一種語言,它很不同與中文(或成為華語、或漢語)。這兩種語言,不管是在語言或者是文化的層面,都有非常大的差異。越是不一樣的語言學起來對孩子的刺激或影響越大。反之越接近的語言越沒什麼影響,就像客家語、閩南語、廣東話,這些你比較容易學,因為彼此太接近了,是姐妹語言。相對的姐妹語言對小孩的影響也沒有那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來的那麼大。就好像在優生學的觀念裏面,如果血緣比較遠的,這種男女所生產的下一代,由於品種的改良,在未來適應各種生存環境的能力會計較好,會保留比較好的遺傳基因部份。如果近親繁殖的話,不管是動物、植物,缺點會比較多。所以從小接受不同的語言文化,對孩子的教育會有相當多的好處。

 

     電腦部份雖然不是今天我所要講的,不過二十一世紀的人,你不會使用電腦,你的世界會變得很小,因為電腦網路已經把國界打破了,把世界有形的疆界給打破了,你可以坐在家裡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世界各地傳來的資訊。所以你不習慣使用網絡,你的世界會變得很小。就是你的眼睛看的到的地方,只是視力範圍所及的地方,連眼光都得比較短淺,然而透過網路,你就是千里眼了。在地球的另一端發生的聲、光、文字,或是動態資訊,都看得到。現在電腦可以執行傳遞遠距離視訊,所以網路將來的重要性是把你的世界擴大至數千倍、數萬倍,把你的世界變寬廣了。但如果你英語不通,你的世界變小了很多。爲什麽?因為網路里使用最多的語言,還是英語,由此可見英語和電腦這兩個工具是不可分開的。

 

     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世界上尖端的科技與知識的開發,他的成果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是用英語來發表的。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或是日本等國家,尖端科技研究的結果,有許多都用英文來發表。如果你不會英文,你永遠只能接受二等的資訊、第二、第三手的資料。如果你沒有辦法獲得第一手資料,那你就必須等人家翻譯過來,那是好久之後的事了。有人在分析現在知識發展的速度,說大概每七年增加一倍,而醫學方面大概兩年半到三年就倍增,其他尖端科技更快,等人家翻譯給你看,老早就落伍了。所以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取得第一手資料,做生意、從事企業發展、要開發新產品,更是晚不得。所以從這種觀點來看,如果你沒有應用這兩種工具的能力,等他十年二十年長大之後,那就來及了,所以這個多麼重要,各位就可以判斷了。

E世代是什麽時代,很多人可能還沒有詳細去想。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之後,小孩子應受什麽教育呢?我個人以為第一:你的小孩所面臨的競爭不是隔壁鄰居的小孩,不是同一學校鄰班的小孩,也不是和中華民國各地區參加聯考的小孩在比。在台灣大專聯考夠大吧?考試時全國交通警察通通出籠,電視媒體記者、文教團體、家長及陪考的支援團體,一大堆全部出動,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即將朝天宮拜拜也沒有這麼多人同時出動過。但那仍只是區域性的競爭。在台灣競爭就够了嗎?我認為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小朋友長大之後,他們競爭的對象不會直線與台灣本土,根據統計,今年進入國小一年級的學生,等他們念大學的時候,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念大學,因為我們大學的數量已經發展到人人都可以念的程度了。將來可能有些大學要關門,因為找不到學生。現在大學大量膨脹,很容易上大學。換句話說現在念大學已不算什麽,在將來更只是基礎教育而已。這些孩子人人都將是大學畢業生。所以你怎樣期待的你小孩能高人一等、出類拔萃呢?我們要思考,你希望你的小孩將來會幸福或有成就,那你該怎麼做呢?將來我們的小孩所要面對的是世界一體,跨國際、跨種族、跨性別、語言、文化的競爭。如同我剛剛所講的,網路已經把世界的疆界,地理環境的疆界打破了,現在你已可以感受到。我相信在座的有的做貿易的,經營公司的產品是要外銷的,這代表什麽呢?我們的小孩長大之後都會比現在面對更大的競爭,很可能要和現在倫敦一所過小或幼稚園的小朋友對上,在銀行體系、金融財務方面跟他談判、跟他競爭,或者是更北京一所小學的小朋友比。

所以在二十一世紀對小孩子的教育,我們需要宏觀的思想,要看得見未來,看得更遠,否則就會像過去很多人批評學校老師一樣,老師怎麼可以用他過去二十多年前學的東西,來教現在的小孩,去面對二三十年後的生活呢?他二十年前大學畢業,或者師專畢業,現在在教書,但他教的是什麽,是現在的小孩,可是小孩所學的不是現在要用,而是二十年後出社會,要生存,要去奮鬥做事業。這一差就是半個世紀,那半個世紀以前的東西還能用嗎?當然是太落伍了,可見老師本身,父母本身,也要這樣成長,否則一差就是五十年的落伍知識。成年人動不動就說「我像你這個年紀時,我怎樣怎樣。我以前怎樣,所以你就要怎樣。」,這樣說可以嗎?想想如果是三十年前,各位可能在這裡邊幹蚊子邊搧涼,哪有這舒服的環境。絕對不一樣的,事情隨時都在變,所以我們就知道未來會很不一樣。宏觀就是,這種沒文化、人種、地域、性別等差異的觀念要有,不要有過去刻板的印象。

 

     接著要談E世代的教育,它是一種適性教育,因材施教,要造就人人都是一個贏家的教育,有很多非本國的教育學者和專家,批評台灣的教育,說我們專門造就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這一種人。其實不是:大未必佳」,是肯定不佳,相當多的不佳。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是填鴨式教育,教育方式太一致了,不尊重個人,因此這種教育不是適性教育,是統一專制,封建時代的教育。我們思想觀念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相信各位可以瞭解。再說這樣的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腦袋瓜里裝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他會有什麽獨特之處呢?而我們期望的是什麽呢?就像哈佛大學的迦納德博士,他一直在提倡一個觀念,叫做多元智慧。就是把人類的智力、智商看成多元化,不只是限於傳統的IQ。如果他的EQ或自制能力很好、肢體操作能力很好、音樂能力很好、各種與眾不同的能力很好,他較有成功或成就的機會。絕對不是英文、數學、理化考得好,將來才有成就,絕對不是,所以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常常把自己孩子的表像和能力跟他周圍的人,直接一模一樣的拿相同專長來比較。你孩子擅長之處,可能與其他孩子不同,譬如說,他擅長跳舞,他可能有舞蹈天分,他可能較擅長藝術或較具有創作的天份。那你就不要強迫他數學要和隔壁李大同一樣好,沒有必要的。跟他比較會造成什麽結果呢?拿自己小孩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那是很不公平的,對不對?因為這樣你忽略了他的優點。所以我真希望將來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大家都是贏家。爲什麽大家都是贏家?例如,數學你贏我,音樂我勝你,電腦你比我好,但繪畫我又勝你,沒有人輸,因此大家都是贏家。因為我們的戰場不同,我爲什麽要跟你比。你真正要比的對象可能是不同國家,相同專長的人。所以我們要造就的是人人都是贏家的這一種教育。我個人認為要尊重個別差異,多重的智力,多重的能力,其實每個人將來的成就不在於與別人相同的地方。一個人的成就,一個人的價值,是什麽呢?是因為他有別人不會的,及他與別人不同的才能。如果你我都一樣,那將來我們都用複製人好了,那將來人活著會沒有意義。如果把你認為最受歡迎的、最聰明、最美麗瀟灑的人,拿來複製十萬個,讓他們生活在某個村、某個縣市里,你想那些人會快樂嗎?一模一樣的分不出差別,連長想思考模式都一樣,只好用編號001,002-------只要給他一個代碼,那人和機器就沒兩樣了,就沒有意義了。人之所以稱為人,他的價值在於沒有別人可代替他。所以人家才會說他是父母的肉、父母的心肝寶貝。每個小孩,因為他很特別,不管他怎麼樣,別人可能會嫌棄,卻沒有任何隔壁的小孩可以代替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你願意將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小孩換嗎?所以人的價值就在他的獨特性、個別性。什麼樣的環境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當然我們也知道,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不管他的知識發展、他的人格養成、他的人際關係、他的身體、他的道德、觀念、知識各方面都能夠均衡發展,他受的是一個全人的教育,這才是培養一個健康的人,而不是像我們台灣的教育這麼偏差。智育掛帥,只有重視國文、數學、英語、自然、理化等五科,其他不重要,這是嚴重的偏失。這違背我剛剛講的多元教育觀這樣的一個前提,所以這樣教出來的小孩是失敗者,爲什麽呢?因為有人聊考沒考上第一志願罵他會自認為或被認為是一個失敗者,因此我們製造了一堆輸家,那種教育是不對的。

我們希望教育出來的都是贏家,個個都有他發展的天地,都有他成就的領域。我們來看看國內大師級的人物,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原因在哪裡?李天祿爲什麽叫做國寶級大師?朱銘爲什麽是世界有名的大師?爲什麽他拿一塊木頭敲一敲,看起來滿粗礦的,你可能看不懂我也不太會欣賞,可是他是世界有名的大師,一位名雕刻家。為何會如此?因為他跟別人不一樣,你敲出來的就不如他粗獷有神韻,對不對?你敲得可能比他更細膩。但這樣是沒有用的,你抄襲別人,模仿別人。你更老師教出來的一模一樣,他敲得是別人敲不出來的東西。要成為大師,要有與眾不同的功夫。要出頭天,要怎麼辦?讓他發展他的天賦,讓他隨著他最專長的地方走出自己的路。我們為人父母者不要說:「因為我當初沒錢沒念書,你要認真念書;我做不到的你就要給我做到,我以前想當醫生當不成你就要給我當醫生。」這樣太霸道了。這樣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對吧!將來要面對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小孩子的人生無關你的面子問題。我們以希望透過這樣一個想法,孩子們會活得更快樂,更有自信,會比較健全一點。因此有了全人教育之後,我們的小孩才不會只會讀書,其它的什麽都不會。很多高級知識份子不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小問題,一碰到挫折只有自殺一途,這是很傳統的觀念及教育偏差所造成的。

接著我們來談父母要怎麼辦?將來我們的小孩要面對的社會是在國際間競爭的。有那麼多的新東西要學,父母要怎樣來面對?當然你要觀念正確,你不能還拿四十年前的觀念,強迫灌輸小孩子接受,所以我們大人本身要有宏觀,要有世界觀,你的觀點要符合這個時代,要具有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觀。那麼培養出來的小朋友,才能面對或應付二十一世紀的生活。另外他必備的生存工具或條件你要為他準備好,你的觀念正確之外,你還要培養他,要提供他最好的教育、學習環境。剛剛校長說到我的小孩,有人說我爲什麽要花那麼多錢給小孩念書。一年花費近一百萬給小孩念書,你捨得嗎?我沒有房子或財產留給小孩。我認為我將來給小孩子的不是一棟房子或一輛名貴的跑車而是我把他教育好。以後的日子讓他自己過,財富他會自己創造,知識他會自己獲取,幸福他自己追求。可是你知道台灣過去的教育就像我剛剛所描述的,很不健康,很不理想。只有最近幾年經教改的推動,才有人慢慢的在本土創造一個比較理想的教育環境。我相信「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要走的就是這條路。過去沒有這種環境只好離國出走,把小孩帶到國外去接受各種教育。把本國的優點加上西方的優點,讓他有世界觀,讓他接受好的教育的燻陶,不會每天都在背那些死的東西。

 

     我常開玩笑。很多人都聽過,我問「鄭成功哪一年趕走荷蘭人」,很多人不記得。我到中學去問老師,也很多人都不記得。我問:「你們當老師爲什麽不記得?」大家為何答不出來,這很簡單,因為這事不重要,所以不記得。但是當初學生背不好你還打他,那麼不重要的事你還處罰他,多可憐。我舉這個例,只是一個小例子,其他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道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教育錯了,會浪費很多小朋友的生命,浪費他小時候很多寶貴的青春時光。因為致謝只是汰舊換新,背起來是沒有用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最自由宏觀的,能發揮他潛能的機會。培養他將來能面對大社會,大世界的環境。

 

     在E世代,小孩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成為贏家呢?我列了幾點來說明:因為這個世紀科技知識的發展非常快速,所以除了電腦,英語,甚至其它的語言也要學。我估計再過十年台灣會英語的人,將會比比皆是。就是能用語言溝通的人愈來愈多,可能二十年後人人都會用簡單的英語溝通了。至於上一代的人,你不會就不會了。現在的小孩,長大后幾乎都會英語,如果不會就太遜了。如果情況真的是這樣,講英語變成家常便飯了,沒有什麽稀奇,對不對?將來還要會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其他語言,這才叫做專長,會英語是基本的能力不叫專長。但英語很重要,基本的沒有了,你還能談其他嗎?爲什麽呢?世界科技知識發展那麼快,國際間互動那麼密切,你沒有這種能力的話你不能生存得好,所以他必須具有能力快速吸取最新知識,學的新技巧的這種能力。而且還要能整合應用他所學得的所有東西,解決職場上或生活上所面對的種種問題的能力。如果他沒有培養這種能力,活在E世代是痛苦的,是會受挫折的。以知識學習來講,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人說學習分為四個階層,一種為資料的收集者,即大量收集原始資料,例如背誦資料;另一個階層是諮詢的接收,前一種是未經整理的資料,後者是經過整理之後一條一條的訊息。整理之後的訊息變成資訊,沒有整理的叫資料。但整理之後就有用嗎?如果我只是收集了很多諮詢存入硬盤中,或大腦裏面。你拼命地背、拼命地記,有用嗎?這還不如現代的掃描器,一本書一本書的掃描還比較快,大量的背是沒有用的。我請問,你花上一輩子的力氣把縣立圖書館的資料全背起來。你把台灣大學圖書館的資料,一百萬部的圖書資料,背起來。看起來好像很有知識,充滿很多資料的人,但有沒有用呢?沒有用的,因為資料沒有變資訊,資訊沒有變成知識是沒有用的。知識跟資訊不一樣,知識又是什麼東西呢?知識和諮詢的層次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他的知識構架,就是你對外面事物判斷能力的標準與依據,當你說這是好學校,那是比較差的學校,你根據的是什麽呢?是你的知識經驗對不對?你用自己的知識架構來判斷事物的價值。我們增加知識很重要,這可以調整修正我們的知識,使它符合自己的生活及工作上的需求。我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地再開發。如果你還用舊時代的,怎樣面對新生活?所以第三階段是要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可是獲得了一大堆新的知識,還不如開發你的智慧,所以第四層次叫做開發智慧。所以我們學習要從資料的收集,知識獲得到整個智慧的開發。你可以看一看我們的傳統教育做到了嗎?傳統教育只做到前兩個層次,背起來、抄起來只是收集而已,有沒有獲得有用的知識?很多人考完試就會把課本所學還給老師了,這種東西有用嗎?過時的東西你還留著,有沒有用呢?我們在談教育的時候,就是希望瞭解,小孩子要學什麽才有用。將來他的知識會隨學習成長做重整,會做修正。有了知識,他面對問題要解決時,他才有能力去判斷;有智慧去判斷,才能解決問題。具有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他記得很多諮詢重要的太多了。我們過去的教育是偏差的,是不足的、是低層次的,所以才會小時了了,大卻不佳。

 

     所以我們希望下一代,在做各位的子弟,將來接收教育時,能夠接受以開發他的智慧為目標的教育,因為小孩要具備的就是這一種能力。另外,社會的變化這麼快,小孩子要很有適應力,要能創造。創新與速度是未來各行各業競爭的基本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ng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