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生的英文程度總是這麼差?

彰化師大英語系    黃春騰教授

一、前言

我到各地的國中去演講或參觀教學時,最常聽到的抱怨是:「後段班學生的英語程度那麼差,實在無法教!」同樣的,高職英文老師們最感到困擾的問題,除了時數少、學生缺乏學習的動機外,就是「他們的程度實在太差了,很難教!」在高中,除了少數明星學校外,英文老師則常感歎:「學生在國中所學的字彙頂多只有一千五百個,而高一的教材卻一下子跳到兩、三千字的階段,學生學起來好吃力!」。到了大學,教大一英文的老師,尤其是教技職院校的老師,更普遍的認為學生的字彙量不足,是造成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全國各階層學生之英文字彙總是不夠,程度總是太差?

從八十八年七月開始,教育部委託各大專院校英(外)文系培訓國小英語師資班的學員,彰化師大英語系前後也訓練了三個梯次的學員,我曾帶了部分學員去看我實驗班小朋友上英語課的情形。當那些學員看了那些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專注又愉快地閱讀自己所選擇的故事書情景之後,會有很多的疑問,但他們總會問到:「他們的字彙有限,你又完全沒有教文法,他們甚至連ABC也不太會寫,他們是如何學會唸英文(閱讀)的?」

當老師們向我提到學生的英語(文)程度差、很難教時,我常會反問說:「當初我們還沒有開始或才剛開始學英文時,請問我們的英文程度有多好?如果答案是不好,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能繼續學而成為英文老師呢?」

本文擬從以上所提的兩種很不一樣的學習情形所衍生的議題,進一步來探討學生英文程度太差,應如何教的問題。

二、思考問題的模式

當我們探討英文教學的問題時,經常會假定問題的根源在學生或在教材上,因此,自然的也會認為,如果學生的程度能更好一些、如果學生學習的動機能更強一些、如果學生能更用功一些、如果教科書能編得更好一些……,問題就解決了。假使問題果真是像這樣而被解決的話,英文教學就沒有什麼專業性可言了。

這個問題之所以會普遍存在卻又長久不能解決,不是問題本身太過於複雜或太困難,而是,那些擬解決問題者,通常是球員兼裁判,很難從客觀的立場來看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假設老師站在一方(甲方)、學生站在另一方(乙方),甲方說乙方程度不好,所以產生教學效果不彰的問題,而仲裁者卻仍是甲方,其結論當然是問題出在乙方。要解決問題,自然也只能朝乙方這個方向來思考。這樣的思考模式永遠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要真正解決問題,甲方也應被列為討論的對象之一,至少也應聽聽乙方怎麼說。乙方很可能會說:「教材好難,我完全無法學習;我的老師不會教,我上課幾乎都聽不懂;我實在不知從何學起,我好害怕英文課;……。」,因此,要解決學生英文程度不佳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另一個較客觀的立場來看問題。

三、問題的根源所在

要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首先我們必須把造成問題的相關因素及其對應關係找出來,從上節的討論,我們可以把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及其對應關係,整理如下表:

 

表一

 

甲、老師的抱怨

乙、學生的感受

A

學生程度太差、不好教

老師教的我聽不懂

B

教材太難、很難教

英文好難、好可怕

 

從表一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我們只看甲、乙雙方之相對關係,是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假如我們進而從A和B的對應關係來看,或許問題就變得容易解決了,其結果可能類似表二。

 

表二

 

甲、老師的作為

乙、學生的感受

A

使用適合學生程度的教材

上某老師的課很愉快、有成就感,又有點挑戰!

B

選用內容與難易度多元化的教材

英文其實不是那麼困難、不是那麼可怕

 

從表二可以看出,如果老師的作為改變,學生的感受也會隨之改變,問題的關鍵在於只有老師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作為要不要改變,學生是沒有主導權的。因此,一旦老師改變了作為之後,其教學之結果可能變成(A),學生不論其目前的程度在那裡,大多能逐漸地隨自己的層次和速度不斷的進步。(B)就教材而言,沒有所謂太難的英文教材,難易是相對的。

四、這個作法為什麼行得通?

我預期會有不少老師會認為上節所提的辦法看起來很理想,但是很難實行,讓我們進一步的就理論和實務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教材或讀本的難易度是相對性的觀念
  我們從兒童閱讀啟蒙的過程,可以很清楚知道,任何人學習讀書識字,都是從完全不識字開始,然後漸漸的愈認愈多直到終於能獨立閱讀。然而,如果沒有一個特定的、人為的標準,任何人的字彙或語文程度,都可能是永遠都不夠的。換句話說,字彙夠不夠或程度好不好,是一個相對性的,而不是絕對性的觀念。我當然了解老師們所謂的字彙量或英文程度,是指學生所屬年級層次應有的程度;問題是各年級學生的英文程度標準在那裡?是理想的標準?還是實際上現有的水準?如果有很多學生達不到的,那就只是理想的標準。
  假使你的學生一開始達不到某個年級理想的標準,你要放棄他們嗎?其實我們不應該在一開始即要學生達到某個理想的標準,否則我們只好放棄這些學生。更重要的是,大多數老師所認定的「客觀標準」,其實就是他們所使用的教科書(或其他教材)的難度。更糟的是,有些老師是以學生在畢業階段才會參加的聯考的英文試題難度,來做為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應達到的標準。現在我們了解我們的標準在那裡了,問題的關鍵在於老師的標準和學生的程度,各執一端。我們該如何將這兩端連結在一起?在大學階段的學習,如果是屬於專業性的訓練,在教學上自然免不了要選用各類專業的原典或名著,其難易度當然較難控制。但是,如果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文程度,我們自然應當選用「能使教學產生最大效果」的教材,而不是老師主觀認定是好的,而不能配合學生現有程度而訂定的教材。而能產生最大教學效果的教材,當然是相對的,是依各個不同的學生之現有程度而定的。

(二)教學應區分起點行為和目標行為
  我也能了解,為何許多老師們無法配合學生的實際程度來選用教材,因為聯考的標準是固定的,老師們擔心教較簡單的教材,恐怕將來學生參加聯考會失利。這樣的思考似是而非,因為當我們面臨學生的起點行為標準和老師心目中的理想行為目標,差距很大時,我們可以有兩種作法去達到目標
(A)以接近目標的水準嚴格訓練,希望學生快速達到目標。
(B)以接近學生現有的水準來訓練,希望學生能有效地學習以達到目標。
經驗告訴我們,作法(A)是行不通的,這也就是各階層英文老師常有的作法,也是造成師生共同面對挫折與困境的作法。其實這些學生在聯考的表現也仍然不好。只有(B)是有效的途徑。因此,不論學生目前的程度在那裡,以最適合他們的教材來教學,他們才能在每個學習機會中有效的學習。如此,他們的程度也才會逐漸提高。這樣的作法,即使無法在數年內,達到老師們所預期的標準,至少學生是保持著成長與進步,總比被放棄或師生共同面對挫折、痛苦和恐懼的學習,而又達不到目標的情況還好。
  有些老師會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學校規定統一教材、統一進度和統一段考考題,我們老師們也無可奈何!你去跟我們的……講吧!(這是我要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要呼籲決定教材與校內考試方式的相關人員(不論是行政人員、老師或家長),如果這些道理大家都懂,為何不能為那些似乎永遠都程度不夠的學生著想?只要我們都有心,學生的程度不論在哪裡,一直都是夠的,只是人人不同罷了!如果照上面的說法,學生的教材難易要多層次,主題內容也要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生之學習需求(這不就是因材施教的觀念嗎!)。另一個問題是,一個班級,三、四十個學生,要怎麼教啊?

(三)獨立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既然前面說過,連國小低年級英語學習才不久的學生,都可以自己選擇故事書來閱讀(當然是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同樣的,對國中以上的各階段學生,只要我們能提供多種難易程度的英文書,並分組指導他們閱讀的技巧,大部分學生就能自行閱讀且也都會進步。
  老師們所以會認為多元化教材之安排無法實行,主要是我們以為上英文課,一定都得全部講解文章之內容和方法,如果我們把教學的主要任務,改變成用心選擇或準備多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查工具書和利用各種閱讀策略的技巧),並監督他們實際去閱讀,同時協助解決不同學生的各種問題,大多數的學生就可以隨自己程度和進度作有效的學習。簡言之,我們若能愈早訓練學生獨立閱讀,教學效果愈能彰顯。而只要方法得當,很快學生就能學會獨立閱讀了。評量也是老師所關切的問題,如果教學方式和選用教材能如以上所述,自然校內的平時評量也要採多元化的方式。如果不放心教學效果,聯考前或每學期(年)結束前,來一次實力檢定也可以。

(四)成就感帶來強烈的學習動機
  學習外語的動機有多種,如工具性、融合性、內發性或學習成果所引發的。大部分的老師或家長都習慣於激發學生的工具性動機,因此,常提醒他們聯考、前途、分數等因素。至於融合性或內發性的動機,比較是屬於個人所有的特質,較難受外在因素直接影響。然而,因成就感而引發的學習動機,是老師和家長們所可以操作,卻很少去應用到的。如果我們能體會學生之英文程度和教材難易度是相對的,而能因材施教,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對其所讀的教材產生成就感,因而更進一步的引發更強烈的學習動機。

五、結論

以上的討論,主要是強調在語文教學上,教材如果選擇得當,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我們常討論如何改善「教材與教法」,然而實際上,我們過去常堅持使用統一之教材與固定之教法。最近教材是改善了不少。但是,如果不在教材的選用上多下工夫,將永遠解決不了「學生的英文總是太差」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ng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