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學習與精熟的學習 

彰化師範大學兒英所、英語系   黃春騰

 

 

多年來,從教導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到碩、博士班的研究生之經驗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有效的學習」是學習活動的基本或最低要求,而「精熟的學習」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教師、家長與學生所必須共同關切的議題。也因長期以培養中小學教師為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我就會特別注意到自己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關注到這兩個觀念。

 

        『教』與『學』是一體的兩面,教學的成敗須從學生學習的成效來檢視。不論老師多麼有學養與經驗、教得多麼努力,多麼精彩,如果大多數的學生之學習成效不佳,這段教學便是失敗的。因為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他們的任務與目標是: 要在特定時間內教學生學習到教師自己所設定的能力或知識。然而,有一類教師所關注的是:『我教了我最有把握、最熟悉的內容,甚至於是我一生研究之精華;如果學生學不起來,是他們基礎太差或努力不夠。』但是,問題也有可能是目標設定過高,或是教學技巧不好;若是,老師便有責任設法調整目標,或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終能達成目標。否則即使老師投了漂亮的好球學生卻漏接了,還是沒有得分。老師很容易忽略了一項事實: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學生的學科基礎之間差別很大的事實。這種教師,若以英語語法為主科內容來比喻的話,便是成了典型的『教英文法的先生』。另一類的老師最關注的是他們所選定的教材(通常是課本或教科書)與預定的進度。他們努力的把教材內容分析得很透徹且趕完了進度;至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則不太在乎,學生懂得多少,要看學生們自己的造化。這是典型的『教書先生』,因為他們最在乎的是有沒有把『書』教完,而不太計較學生學到了什麼。但是,如果學習成效不佳,問題也有可能是,老師的教法不佳或是所選擇的教材不恰當。我想到以前一般英外文系大一學生研讀西洋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文本的情況。試想,以高中剛才畢業學生的英文程度,馬上就要閱讀早期現代英文(early modern English)的文學原著或抽象的語言學理論文本時的困境與效果。如果在大二修這種課程是否效果會增進呢?我們所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在於『學生面對老師所設定的目標,其學習是否能有較高的效率,以及是否朝向精熟的目標邁進』。因此,除了我們預先所設定的能力與知識內容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示範指導他們『如何做到有效的以及精熟的學習』;我們還要時常檢驗學生的學習方法正不正確,以及效率高不高。如果發現效果不佳,除了要求學生努力加油之外,我們也須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這是因為我們把目標設定在『教學』,即學生學會(習到)所設定的學科內容。這的部分含學科內容與學習方法;而的重點則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上是就老師教學這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若老師的任務已經鎖定在教導學生做『有效的學習』與『精熟的學習』,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把專注的對象轉移到學生身上。先談如何能夠做到『有效的學習』。

 

一、學習者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愈無經驗的學習者愈需要具體明確的目標。有些在高中以下階段被老師父母照顧安排得很周全的學生,一旦到了大學之後便如同掉進了大海,找不到燈塔。沒有方向,也不知如何找到方向。即便是老師所安排的學習內容,因為再也不像高中時那麼具體或是範圍狹小,而不知如何學習。那些從小只會讀教科書和講義的學生,因無獨立探索與學習的能力,到了大學,學習的深廣度與潛力便無法被開發出來。就如同一直被父母牽著手過馬路的孩子,忽然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牽他的手了,他便不會過馬路了一般。不少大學生直到期中考前一兩星期才突然驚醒,開始唸書準備考試,這就是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

  把比較長的目標再分段而成為較短的目標也是重要的規劃,因為短程目標比較明確具體。日本馬拉松好手山田本一在一九八四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首次令人意外地獲得了冠軍,之後又有許多傑出的表現。他在回憶錄說明了他成功的『智慧』:「我的成功,全來自於智慧的力量。起初,我一口氣把目標訂在四十公里外的終點線上,沒想到才跑了十幾公里,我就已經疲憊不堪,一步也跨不出去了。我想,我是被那段遙遠的距離給嚇壞了,想到目標還離我那麼遠,我的步伐就越來越沉重,堅持下去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單薄了。因此,我想了另一種辦法,在每次比賽前,我都會仔細研究比賽的路線,並且記住途中幾個比較醒目的標誌,把路程分成好幾段,比如說,第一段的終點是商場,第二段的終點是銀行…,只要把每一段的路程按部就班地跑完,我就能到達終點了。所以,在比賽中,我不把自己當成馬拉松選手,而是告訴自己我是在參加短跑接力,用我最大的力量,以百米速度向第一個目標衝去;跑完第一段路程以後,再以同樣的速度跨過第二個目標,並且以此類推。雖然馬拉松全程很漫長,但是我把它分成幾個小目標,於是在不知不覺中,一下子就跑完四十公里了。」短目標自然比較具體明確(註:本段資料摘自:夢想商城《今日閱讀》為自己打進通往成功的橋樑March 6, 2011。)

二、學習者需要有明確的學習步驟:學習能力愈弱的學習者,愈需要細部的學習步驟與方法的指引,才能跟進其他的學習者。長程的目標需依序轉變為較接近可執行的中短程目標,而短程目標又需轉變成更具體的步驟。能力強或成熟的學習者,可以自己設計這些步驟。山田本一的作法:『仔細研究比賽的路線,並且記住途中幾個比較醒目的標誌,把路程分成好幾段』就是執行目標的具體步驟。

三、學習目標的難易度:理想的難易度要設定在『對學習者帶有一些挑戰但是又能夠說服或促使學習者接受這個挑戰。』若太難,他們會放棄;太容易,他們也會覺得無聊而不想學。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與基礎不同,難易度也須呈現多重化。

四、學習的內容必須依據學習者暨有的相關基礎來設定:完全陌生的內容學習的難度較高。足夠程度的過去相關經驗或基礎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對學習的內容作循序漸進的設計與安排是很重要的。短時間內要學習太大量的新內容會降低學習的效果。例如高中英文老師習慣於開始介紹新的一課時從生字開始。解說生字時又即刻補充大量的相關詞類變化與慣用語。這樣的作為使得『完全陌生的內容』瞬間暴增好幾倍,因而造成學習者極大的學習負擔,進而影響對這些新語料內容的學習吸收效率。老師們會這樣做是基於『相關的內容同時一起學比較容易』的認知。這個認知只對了一半:相關的內容。正確的觀念是:『學習與已經熟悉事物相關的內容比較容易』,而不是『同時學習所有陌生的相關的內容』。也就是說老師們補充資料的最佳時間是:整課已經學習完成而成為已經熟悉事物的內容之後,而不是在一開始的階段就作大量的補充。請問何謂『補充』?『增加填充不足之處』。如果全部都是新內容,才剛開始何來不足?先存在一部分,再確認不足之處。老師們沒有發現這種錯,是因為程度好的學生往往能夠照單全收的吞下去。至於其他人就要受害了。即使是能照單全收的吞下去的學生,其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學習者的情緒影響學習的結果:能引發學習者正面的學習情緒的情/環境,才能引起學習者熱情的投入,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大腦處於『放鬆的專注』之情況下思考表現最佳。『心有旁騖』、『心有罣礙』或『緊張焦慮』會使得我們消耗一些腦力或注意力去對抗緊張不安的情緒。當我們對一個思維完全入神的投入時,此時我們的呼吸、心跳、和腦波會處於較和諧的狀態。大腦便是處於『放鬆的專注』狀態。

六、學習者在同儕中相對的定位會影響學習的結果:如果某學生自認在同儕中屬於弱勢的學習者,這樣的情境會打擊他的自信心。如,許多在國中階段的優秀學生到了進入一流的高中之後便處於相對的弱勢。有的在經過一兩次的段考之後便把他的信心擊潰,便從此一蹶不振。但是也有一些是不服輸的,終能逐漸趕上,甚至於能超越他人。國中時期的相對優勢突然變成高中時期的相對弱勢,使得許多的高中生,甚至是老師和家長,都感到困惑、挫折、卻又無奈。依據個人的能力,擺對位置或環境是很重要的。

七、學習者要能夠體會到所學的內容對於他自己是有意義的:父母師長常常以未來的前途別的學生的表現來要求某些學生努力。但是有些學習者完全無法真正的感受到那『抽象遙遠的未來』。因此,『為了將來前途而吃苦或努力的訴求』或『別人的成就』並不能有效的打動每個學生,而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激勵學習,必須要個別化;針對個人的情況而說服打動他們才有效。即使是設立日後的願景,也必須是他們自己想要的願景,不是父母師長想要的願景。此外,常拿『自己孩子的弱點』與『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也是不公平的。遭遇挫折的孩子需要提昇自信。每位孩子都有優點,經由突顯自己孩子的優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對其學習效果的助益更大。

八、每位學習者的學科基礎、學習經驗、學習方法、學習風格都不同:須盡量遵循『因材施教』的個別化適性安排的原則。因此,能夠關切到個人的學習情況而給予適切的指導,才是比較有效的指導。

九、專注是產生學習效率很重要的條件:若以學習行為的當下而言,專注的態度是不可少的條件。無法專注的學習者或企圖同時一心多用者,其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特別是面對需要深度思考或較複雜內容的學習。有的人專注力很短,很難學習較複雜的內容,需要排除影響專注的內外在因素及練習專注力的延長。影響專注的內在因素,如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不安;外在因素,如學習場所其他聲光活動的干擾或零食的誘惑。個人專注力的不足,須要專人指導練習改進。

十、適時的回饋,甚至是即時的回饋,很有效:學習者,因為對新學習的內容之正確性與完整性沒有完全的自信,常需要即時的回饋,以增進自信並加強動力。學習者遇到困難時,若常處於孤立無助的狀態,有的掙扎得出來,有的卻會被困死了,這種經驗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但是給予回饋助其脫困並不是直接給予答案,更不是代替其完成。這是很多父母師長常犯的錯。指導其方向或提供策略方法即可。回饋越能夠即時效果越好,否則很多不夠成熟的學習者就會讓問題不了了之,放棄探索了。

十一、            能有機會學習到學習策略的學習者,其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提昇、學習效果也才能更大:這就是俗話說的要讓他們學習到『如何釣魚』的技巧。

十二、            主動學習模式的效率遠高於被動的學習:早在1969年Edgar Dale就對於主動學習模式與被動學習模式的效率,以錐形遞減的圖形(Cone of experience)做明確的解說。若以學習後兩週之後的記憶留存率為基準來比較,主動學習模式

(一)、對於我們所做過和說過的內容可留存90%,例如實際去做一件事情、模擬一場真實的經驗、或做戲劇性的發表。

(二)、對於我們所說過的內容可留存70%,例如去發表一場談話或去參與一場討論

被動學習模式:

(一)、對於我們所聽過和看過的內容可留存50%,例如觀察他人做示範、看一場電影、專心看一場展示和解說

(二)、對於我們所看過的內容可留存30%,例如專心看一些照片。

(三)、對於我們所聽過的內容可留存20%,例如聽到的一段話。

(四)、對於我們所讀過的內容可留存10%,例如閱讀一篇文章。

由以上的學習經驗類型的不同效率來看,如果我們要增加閱讀文章效率,我們可以戲劇化的將其內容演說給別人聽,而大大的增加學習的效果。

十三、            隸屬於某一學習社群:只有心智很成熟、有明確目標、與具行動熱情的人才能夠獨立自主的去學習。自律能力(Self-discipline)因人而異,此能力之高低決定其對他人之依賴需求程度。大部分人都需要他人的監督才能夠持續學習;許多人會依賴某個具有共同目標的學習社群或學伴,以互相提醒或激勵。因此選擇具有正面積極學習態度與風氣的社群是很有助益的。同質性愈高的群體其專注於共同目標之程度愈高。

十四、            自律能力(Self-discipline)是完成較為長程目標的關鍵氣質:自律能力較為強的人,有比較高的自信與自尊,比較能夠承受挫折與失敗,比較能夠不斷自我修正、自我提昇;比較能夠抗拒誘惑所造成的分心,而堅持朝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自然自律能力強的人,學習與工作的效率也比較高。自律能力弱的人,只好尋求他人的監督,或是與學習群體或學伴一起互相勉勵。

十五、            滿足或迎合自己在乎者的期望:兒童常常會為了迎合父母師長的期望或為了討好父母師長,而努力朝被期待的方向去表現。到了青春期之後,他們要迎合的對象可能會增加(或轉變成)要好的同學和朋友,特別是異性朋友。影響力甚至會來自於認同自己所欣賞、崇拜卻無直接接觸的偶像。這種迎合的心理是多半在潛意識中運作的,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此表現。這就是俗話所說的『男為知己者用,女為知己者容』的現象,但是此現象並無性別差異。因此,學習者最在乎的人對於他們所說的話最有效

十六、            好的學習者通常也都會有願景:願景是長程的目標,如較遙遠能夠指引方向的北極星,比較不明確。一般的學習者需要中短期比較明確的目標,如較明確的燈塔。否則他們只好如在不知方向的大海中漂泊。沒有願景的人並不一定學習就沒有效率,畢竟願景是相對的模糊而不易掌握。但是如果有願景,又能夠與可以掌握的目標吻合,這個願景便有提高執行當下目標之動力,並可增加堅持度以克服眼前之困難。與可以掌握的目標完全無關的願景,就有可能因太遙遠而變成幻想了。因此願景對當下的學習或工作有正面的加分效果。

十七、            成就感』能夠激勵帶動自己作更大的努力:對於自信心不太夠的學習者,初期不要接受太難的挑戰。先累積一些較小的成就感,以增進自己的自信心,再逐漸增加任務或挑戰的難度。

十八、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來自於個人經歷一番『寒澈骨』後所體會來的:沒有對某件較複雜的學習議題或能力,真正下過苦工夫學習的人,無法體會什麼是學習效果,也無法體會什麼是學習心得或喜悅。這種人的潛力也相對的不易被激發。

十九、            當學習遇到困境時:此處所指的『困境』,不是一般短暫的『困難』,而是經過個人相對長期的努力且嘗試使用了他們所知道的各種方法與資源之後的狀態。基本原則是『改弦易轍』或『重新歸零』。在心理面,此時挫折感十足,幾乎要完全放棄了。方法上,可以求助於可以幫助的人。若要靠自己,則必須採用『改弦易轍』(paradigm shift)與『重新歸零』的策略。

二十、            師徒式個別指導(coaching)所能夠達成的效率高:Joyce, B., & Showers, B. (1982) 對於技能訓練的不同內容所能達到的技能熟練程度百分比與對於日後能夠被轉移到工作上的百分比,作了研究分析,如下:

訓練內容

  技能達成率

  轉移至工作率

理論解說
+

10-20%

5-10%

觀看示範
+

30-35%

5-10%

反覆練習
+

60-70%

5-10%

給予回饋
+

70-80%

10-20%

  教練式指導
+

80-90%

80-90%

 

 

 

 

 

 

 

 

 

 

 

 

 以上所討論的是與『有效的學習』相關的一般原則。每個人對每一個原則的吻合與需求程度不同;一般說來,符合的項目愈多者效果愈佳。

 

何謂『精熟的學習』呢? 假如所要學的是一個觀念或理論,要徹底的瞭解這個觀念或理論。那麼何謂徹底?『瞭解』或俗稱『懂』,有不同的層次。最基本的瞭解是語言文字層面的瞭解,即在字裡行間能產生符一般合邏輯、能作合理的解說之瞭解;再次則要有超越文字面而到引申層次的瞭解。意即,可以對其相關的言外之意也能有所體會。再高層次的瞭解,則是能夠將這個新學到的觀念或理論,恰當的應用到相關的新情境中。比如說,能夠將新近所學到的一個笑話(或觀念),在與家人或同事朋友聚會的場合,適時順暢的說出該笑話(或觀念),而引起在座者的共鳴。再高層次的瞭解,則是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之理解,能夠深入到去分析批判其是非優劣,進而加以修改使其更加完善。這是具有創造性與建設性的最高層次的『瞭解』。

 

學習者對於所學的內容,如果只達到初階層次,便會很快的遺忘所學。如果所學能夠達到可以『應用』的階層,則不易遺忘,而且能夠將所學累積融入到暨有的知識架構之中,而產生知識的成長。最高層次的『瞭解』,則不只是使學習者增加知識,還能夠啟發學習者的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在生活中或職場上,能將所有過去所學之知識與經驗結合,在關鍵時刻做最佳的判斷與選擇。因此,智慧須源自於『精熟的學習』。 

假如所要學的目標是一種能力,長期反覆不斷的練習,而且不斷修正調整練習的技巧是必須的歷程與手段。我們可以從頂尖的武術家、鋼琴演奏家、或奧運的金牌得主之訓練過程中瞭解到,對於技能學習要達到『精熟的學習』層次所需要的條件與作為。『長期反覆不斷的練習』是決心與毅力的表現;『不斷修正調整練習的技巧』則是優質經驗與智慧的應用。一般人只能做到長期反覆不斷的練習,而較欠缺的觀念或能力是去不斷修正調整練習的技巧。當表現得不夠好時或者犯錯時,他們卻只會一再的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同樣的問題,而不會修正無效的方法。這就是缺乏經驗與智慧的表現。當然若要達到很高的成就,除了努力學習的精神與態度之外,先天的資質與能夠得到良師或優秀教練的指導也是必要的。只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最頂尖的人物。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夠精熟就很好了。

 

學習者若能夠學到並養成,將新近所學得的觀念技能與別人分享或教會別人的習慣,會對自己的學習很有幫助。因為這是一種深化所學的技巧。此外,要做到『精熟的學習』,除了對於所學之內容要先講求效率,進而追求對於每個議題之內容學得徹底之外,還要對所學的議題或專業進行相對的、較長期的專注,以持續逐漸累積對該議題或專業的精熟程度。長期的專注,對於年紀較輕、心理較不成熟、或自律能力較弱者,難度較高。這便有必要安排短、中、長期之明確目標,並設計一些激勵的策略以維持能夠持續專注的毅力。然而,能夠使人真正長期的專注於某個特定的議題的動力,來自於對該議題的熱情以及個人的高自律能力,而熱情來自於高度的興趣。因此,能夠自主的選擇去做或學習自己最感興趣事物的人,比較可能做出好成果,也是很幸福的。因此我們要盡量『去喜愛我們正在做的事,而且去做我們喜愛做的事』。(To enjoy what we are doing and to do what we enjoy doing.) 勉強去做或是被迫去做一件事,很難能有最佳的成果。 

關於深化學習的方法,除了上段所說的作法與條件之外,學習者可以練習將擬學之冗長繁複的材料內容作有系統的、精簡的、表格或圖像化、以及個人化的整理。整個整理的過程就是徹底理解消化材料的過程。所整理出來的結果有助於增加記憶時間之長度。舉例來說,我在高中時代學習地理科目時,必須以地圖作為整理所學內容的基本『工具』。一般人學習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時,當然也會邊參照地圖邊閱讀課本內容。但是我連學習人文地理時也必須依賴相關地區的地圖。與他人不同之處是,我不是邊讀課本邊參照地圖,我也不做反覆閱讀記誦原文之學習。我所謂的『以地圖作為『工具』去整理課本』是,針對每一個單元,自己在白紙上畫一張相關地區的簡圖,簡圖的內容含基本的鄰邦/省邊界線及名稱、山川河流、主要城市、和鐵公路之位置。然後將課本內容消化後所得到的重點之關鍵詞,全部填寫在自己所畫的地圖上之相關位置。我會須要自己畫簡圖是因為書局所買來印刷的地圖已經內容很多,不易再填寫很多資料,而且其中有很多的資料並不是我須要記的。我在填寫時必須先徹底瞭解整個內容才能擷取其重點;因為怕漏掉了重要內容,所以會一再與課本比對確認。整個時的閱讀填寫過程就是個深化學習的歷程。當我把地圖『畫、填』完成了,這個單元就學習告一段落了。之後若要復習時,我只需要看我自己『手工製作』的地圖;此時我就像是『舊地重遊』一般的,實實在在的再『經歷一次』。看起來這種『手工製作地圖』的學習模式似乎很費時間,但是這種方式讓我學得很徹底也記得很牢固。我個人體會出來的這種學習法就符合了『有系統的、精簡的、表格或圖像化、以及個人化的』學習整理原則。這個學習法也就是化『被動(閱讀)學習模式』為『主動(重新建構)學習模式』的具體做法之例。當然,將所學之內容與圖像連結也是增強記憶的有效作為。 

對於非地理類之人文社會學科之內容,如歷史或散文體之文學作品,就不易以圖像來整理了。我的作法是把其內容整理改變成為如同家族族譜或政府組織架構圖的模式。一篇文章或一段歷史就如同一個家族或一個政府組織。因為歷史或一般文章是以線性方式,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依序呈現的;即使閱讀理解之後,再記住了大的情節,也不易記住較細的內容,尤其是內容較長或複雜時。反覆閱讀、記誦練習是一般常見的增進記憶方式。但是把原來的文章內容整理出重點並以關鍵詞的方式作成組織架構圖的模式,比較容易記得牢固。因為這種整理過程也是消化吸收的過程;而組織架構圖具有『上下層級』(hierarchical order)與『左右先後』順序(linear order)之二元架構,比原文之只有前後順序之一元架構更有助於記憶。組織架構圖,並不是一定要如一般常見的工整的、單調嚴肅的、族譜式的組織架構圖,也可以用『心靈地圖』狀的架構圖。即使是一般上課或聽演講時也可以用這種『心靈地圖』模式來記重點。

我觀察學生的學習二十多年,很遺憾的是,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屬於低階層的學習。其學習多半為『學過、考過,隨即忘記所學』的重複循環模式。在上千位學生中,只有少數在乎他們學習的質量,只有個位數的學生能夠真正體會什麼是專精的學習。這是多麼無意義的學習,而且是浪費歲月與生命的行為。因此,以只求量的貪多、趕進度、學完教材為目標的低層次學習,實在是心安理不得的作為。學完了多少的量化計較,應該改為學懂了多少的質性考量。在確定掌握質的前提之後所做的量之追求才有意義。這是『精熟的學習』的基本原則。

 附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內容以簡易之圖像,加上少數文字,依序繪畫好。然後邊看圖邊記誦文章。幾遍之後,就只看此圖背誦該文。當背誦幾遍而自覺流暢之後,再讀原文比對。比對時,特別注意漏記或誤記之處,並專注的唸幾次。然後邊看圖邊記誦文章。幾遍之後,便可捨去圖不看而能流暢的復誦了。此後在回億復誦時,腦中都會浮現出鮮明的故事圖。此圖對長期記憶此文有相當大的助益。但是,這種圖必須是自己畫的才比較有效。這種作法也是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技巧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ng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