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外語教學的困境:情境因素
彰化師大英語系 黃春騰教授
在台灣,學習英語的熱潮正日益提高,有利於學習的條件也不斷地增進之中,然而英語仍然是外語,要學好或教好英語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困難之一便是學習或使用英語的情境不足。這是學習外語或外語教學的先天限制。雖然先天的條件有限,在後天方面,我們仍然可以努力去克服困難。以增進教學的效果。本文擬從語言與情境在本質上的關係談起,以強調情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再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克服在大環境上語言情境的不足而增進教學的效果。
一、語言因情境而有完整的溝通意義
嚴格來說,語言(特別是parole)在任何層次中的意義都是離不開情境的。例如美國波士頓及鄰近地區的大眾捷運系統(Massachusetts Bay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簡稱T。T的形式有三種,一種是地鐵(其中又分紅、藍、綠、橘四條主要幹線),另一種是巴士公車,巴士是為輔助地鐵而設的,他們走的路線大都是地鐵到不了的地方,另外在少數地區也有電覽巴士,例如在哈佛大學校區附近。我們都知道T是大寫英文字母中的一個,它本身是無語意內涵的。它是建構有意義的英文字的一個符號。但是T在本地卻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字。因此,你如果要到波士頓大學的蔡氏表演中心(Tsai Performance Center)欣賞一場音樂演奏會,問人怎麼去,有人會告訴你”You can take T and get off at BU East.”在這句話中”BU East”是指Boston University East這一站,它是一個專有名詞;但T在本地和bus一樣已經變成普通名詞了。在很多的國家之中,馬路上的紅綠燈所代表的意義大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例如,在台灣開車,遇到紅燈,是禁止前進及左、右轉的;但是在美國的某些州,除非是在特別以文字說明的路口,紅燈是可以右轉的。可見一個語言符號真實的意義是由使用它的情境所決定的。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你如果剛買了一件新衣服,問你的朋友好不好看,你的朋友認為好看,就會回答說「好」。你如果想叫你的家人出去後幫你寄一封信,他也可能回答說「好」。這兩個「好」的意思不同,他們實際的意義是由使用時的情境決定的。
二、情境是習得語言的必要條件
我們知道語言和文字的功能是不完全一樣的。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我們溝通的工具。我們也可以理解,學習使用一種語言和學習一種語言的規則(即文法)是兩件不相同的事。我們也須明白,一種語言的文法規則不是先於語言而存在的。文法規則是語言專家從人們使用語言的實況分析整理出來的。換句話說,文法是用來描述語言使用之實況的(descriptive),而不是用來規範語言之使用方式的(prescriptive)。從語言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學習一種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要將它作為溝通的工具,他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分析或描述它。因此,文法知識對於學習者而言,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也須了解,語言學習者和語言教師所要學習的知識內涵是不同的。語言教師必須對語言之規則(語法)和用法(語用)都熟悉才能教好學生。然而對語言學習者而言,雖然這兩種知識都對提昇他們的語文能力有幫助,以他們的目標而言,「學而能用」才是當務之急。若要學而能用,充分的語用情境是不可少的。然而情境的不足卻又是先天上的限制。這種困境,是教學上最難克服的。底下我們試著從不同的層面來尋找克服困境的方法。
三、克服困境之道
(一)雙語教學
正規雙語教學的課程規劃,是在以英語為外語的地區之學生,獲得比較充份的英語學習情境的理想設計之一。目前台灣在幼稚園及國小階段的教育,有愈來愈多這種課程規劃。
(二)以英語為母語之教師參與教學
以英語為母語之教師在上英語課或與學生之互動中,所能提供予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比本土的英語教師所能提供得多很多。目前國內各地區也有不少中小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課程安排,聘用這些教師參與教學。
(三)利用各種媒體,營造有利學習英語的環境
國內各級學校大都設有媒體教室,但在使用上過於形式化,對於促進英語的學習幫助有限。我個人認為,在硬體環境的規劃上,不必過於豪華或複雜,但是在軟體方面卻是愈豐富、愈多元,對學生愈有幫助。而在使用這些軟體時,也必須是愈不拘形式愈好。因此,只要有一個大教室,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與英語文相關的圖書(非教科書)、期刊雜誌、光碟、錄影、錄音機(帶)、和電腦網路設備等能吸引學生去探索、去接觸的東西。教學活動設計,只要求學生盡量利用其中的資源,盡量去發現、去接觸,即可達到學習的目的。
(四)改變教學的方式
如果以上的三種情況是我們無法做到的,至少我們可以從改善教學方式這個方向來努力。底
下我們再分五點來加以說明:
1.調整教學的內容
我們常要學生能「學以致用」,但卻常不讓學生有「使用所學」的機會。例如,我們想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卻很少讓學生自行大量地閱讀他們很容易就讀得懂的東西,我們常不是給的東西太難,就是將他們要閱讀的東西講解分析得過分仔細,也沒有教他們閱讀的技巧。他們缺乏真正閱讀的經驗,很難學會有效地閱讀。同樣地,我們要學生學好寫作,但卻只要求學生背一些單字和成語,然後不斷地去考他們記熟了沒有,而不是不斷地要他們去練習,實際地去寫作。一個月平均寫不到一篇短文,如何學會寫作呢?
2.調整教學的順序
就傳統英文教學所著重的文法知識和實際與人溝通所必須具備的語用知識來比較,從語言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應是先學後者比較容易。因為不論是母語或是外語的學習者,都可以用有限的文法知識(顯性的部分)透過適當的情境與經驗而學會擅用某種語言來溝通。即使要加強文法觀念,也要注重先後的順序。簡單的說,對愈初階的外語學習者而言,愈需以學習使用為重點,愈不可分析或記誦過多的文法規則。說得流利是首先要達到的目的,而是否正確與清楚則列為第二目標,這個教學概念在初學者身上得到很好的驗證成效。
3.提供完整的教學流程
我們試比較以下的兩種教學流程
A. (a)介紹單字、例句、與課文 (b)分析講解課文、並補充單字、成語 (c)記誦單字、成語和作習題 (d)討論習題或考試 (e)檢討試題
B. (a)提供與課文(含詞彙)相關之背景知識 (b)學生閱讀課文 (c)討論或說明課文
內容 (d)練習重要詞彙或句型 (e)應用所學重點於與學生相關的事物上,和補充單字或成語。
我相信第二種教學流程比較容易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有人會問:「什麼叫應用所學」,我們再說明如下。
4.實境再現與虛擬實境
我們知道虛擬實境是目前電腦科技在電玩和網際網路的各種學習軟體方面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語言教學方面,老師也可以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我並不是說要老師們去寫一些虛擬實境的英語教學軟體。如果有這方面的軟體當然可以盡量地去應用。如果沒有的話,老師也可以盡量地透過老師的語言技巧或活動設計,而使得使用英語的實境宛如再現。
例如在餐館用餐,我們都會在入門之後等待服務生帶位,因此我們常可在入門之後看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Please wait here to be seated. 但是也有較平價的餐館,因客人多,服務生人手不足,因此門內的牌子上便寫著:Please Seat yourself only at clean tables. (請自行找乾淨的餐桌就坐。)透過老師對以上兩種情境的生動描述,學生就可以較容易地學到seat的兩種基本用法了。若讓學生去角色扮演,試著去「經驗」一下,記憶就更深刻了。
因此老師可以提供學生充分的背景知識(非語言情境),以及提供較豐富的上下文或故事的情節來增加使用語言的情境,或透過所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以製造使用語言的機會,而達到增強語言情境的目的。我們可以利用與故事書或小說相同內容的錄影帶來教學,以提升語言學習情境。也可以讓學生先閱讀中文報紙,了解新聞報導的背景,接著再讓他們閱讀相同報導的英文報紙,如此英文閱讀就來得容易些。
5.身教重於言教
另外一個相當重要而老師卻不容易做到的,就是老師自己必須盡量的使用英語。不僅是在口語上,在書寫方面也是如此,在英文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所有事物上,老師都可以盡量地使用英語以彌補外在與先天環境上之不足。如果連老師都不能或不願與學生用英文溝通,試問學生還能上哪兒去學英文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