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響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因素與學習方式

彰化師大英語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黃春騰

壹、前言

今年二月底三月初,美國TEOSL學會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舉行為期五天的2001年度英語教學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與英語教學相關的人士。在會中,我們除了可以見到這些專業人士最近的研究概況與教學心得之外,也可以直接體驗到他們的英語口語之特色。在一場與兒童英語教育相關的討論會中,我與來自歐洲瑞典、韓國光州、日本神戶和哥倫比亞的代表同台發表談話。哥國的Guerrero教授的英語帶著明顯的外語腔調,但其流暢度、正確度與深廣度則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幾乎無異。G教授很羨慕我國在師資培育、教材教法與教學資源等方面均比他們充裕。他說哥國由於經濟條件和英語教師之素質不如我國,英語教育比較著重口語的習得,而在讀寫方面的訓練較弱。在我國則情況剛好相反。有趣的是,他們是因為經濟條件差、師資素質不佳,所以只能教好學生之聽講。因此,一般說來,如果兩國學生接受了相同時間的教學,他們學生的英語口語會普遍地比我國的學生好。在另一個時間,我和一位來自巴西的中學英語教師交談,也覺得她的英語口語相當不錯。她說她從來沒在英語系國家住過或唸過書。她的英語是在教室中學的。那麼她的英語老師呢?她說也和她一樣,都是當地的巴西人。

再從我們國內來看,有不少來自菲律賓的工作者。他們並非全都是大學畢業生或都是以英語為大學主修科目者,他們的口語也有自己的口音,但他們以英語溝通的能力,普遍的比國人受過相當教育程度者好。當然英語為該國之官方語言造就了較佳的語用條件是一大助力。再檢視我國中小學的英語教育目標,明確的訂定為以英語聽講能力為重點開始,再逐漸地發展到四種能力並重的溝通能力學習,不是以文法句型的分析或語言學的研究,也不是以文學知識或賞析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內容。然而我們卻明顯地偏離這些基本的目標,特別是口語方面。我們也了解這是過去社會歷史與考試制度等因素造成的,不必再去深究,但是現在應該是我們要改變的時候了。

 

貳、英語口語表達的可理解程度

要評估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大略的可以從三個大指標來看:(一)是用字遣詞的準確度、文法的正確度和發音的正確度,三者都和accuracy有關。(二)是表達時的流暢度(fluency),(三)是所使用詞彙與結構的深廣度或複雜程度(complexity)。受限於篇幅,我們以口語能被聽者理解的程度(intelligibility)之學習為本篇之重點。英語口語的可理解程度不等於流暢度,因為某人可以說得很流暢,但因文法或用字錯誤太多而令人難以理解。也可能這兩者都不錯,但很膚淺。如果聽者的英語程度太差也會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因此,我們是以聽話者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一般成年人為基準來討論的,而且我們只談語言的部分而不涉及內容與文化的部分。要增進英語口語的可理解程度,我們暫從字彙和固定的表達語(lexicalized expressions,此後簡稱慣用語)之學習,和從語音的學習兩方面來討論。

 

參、字彙和慣用語之學習的一般原則

一、要能分辨口語和書寫用語

口語(spoken language)和書寫用語(written language)有明顯的差別。口語是人類語言之基礎,然而字典和傳統文法通常是以書寫語言為依據而定的。口語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指涉(deictic)的功能很突顯。也就是說它大都是用來表達與當下有關(Here-and-now)的事物(但非以此為限)。也因此,它的意思和用法時常會隨著說話時之外在情境和說話者之聲音特色、肢體語言、等而產生變化。書寫語言完全仰賴嚴謹的文法結構和遣詞用字來表達意思。也因此,口語的言談結構較能容忍片斷、零散的句型以及重復的表達。有時一個表情、一個字、或一個聲音如,Hum…就是一個完整的意思之表達。

二、聽得夠多,才可能說得夠好

一般說來,我們能聽得懂的語料,要比能表達的語料多很多。聽不懂的語料(不是沒聽清楚的)我們是不可能會表達的。聽的語料(input)除了要多之外,很重要的是要聽聽得懂的語料(comprehensible input)。聽大量離自己程度太多的語料是浪費時間的。「懂」的層次很多,懂得愈深入的語料對自己的口語之表達能力愈有幫助。聽主題或內容熟悉的語料能夠增加「懂」的層次。

三、排除心理障礙

懂事的人學習外語最大的困難是自己的心理障礙。對中低程度者而言,若聽得不夠多,不要急著要開口。讀寫也有助於口語,但效果可能不是立即的。已經開始會表達了,千萬不要強制要求作完美的表達。表達能力有限時,比手畫腳、畫圖、比喻都行,但不要仰賴翻譯。若仍怕被別人糾正,或怕被笑,常錄下自己和別人之談話,自我糾正,是一個好方法。自我錄音學習有效是因(一)國人的文法觀念普遍不錯,(二)聽(雖然也是自己說的)比說容易,(三)再聽時,時間較充裕,內容較熟悉,容易找到問題。

四、對字詞用法的正確性(usage)和使用場合的恰當性(use)要平衡

語言中的usage給我們的訊息是「什麼是可能的句子」,它是可以完全獨立於使用時的情境的,如字典中的用法說明。然而use則是涉及語言的功能和情境。教科書的語言,通常是範例(model language),以書寫的形式為主。教室用口語常是介於兩個極端之間。因此,要增進口語之表達能力則須平衡對usageuse之學習。以臺灣之情況而言,多半要加強對usage的了解和使用能力。為達此目的,對單字的學習效果不如對具實際表達功能的慣用語效果好。

五、慣用語的學習、說話的流暢度和字詞文法的正確度

外語學習者之口語表現常需面對表達時之流暢度、文法之正確度和選用詞彙的精準度等幾個因素之間相互牽制的問題。以國人的習慣而言,普遍的是先過度講求文法用字的正確度,而致流暢度不足。因此,在教/學時,對初學口語表達者而言,宜先加強流暢度,再逐漸要求正確度。我曾目擊不少我國留學生因說英語之流暢度不夠,雖其單字的發音與用法正確度大致上都沒問題,卻讓對方難以理解的情況。有人懷疑如果文法和發音不完全正確,如何能溝通。當然在語言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溝通的程度也可能有限。但若還有溝通的可能是因(一)語言結構(特別是口語)本身有很多多餘的訊息,以備在情境不完美的情況下仍能溝通。(二)使用語言的周圍情境、談話之主題、表情和肢體語言等都有助於溝通。何況是我國留學生,文法和單字背得已夠多了。單字的發音也還好。最大的問題出在流暢度。

前面提到慣用語對增進流暢度很有幫助。此外,少用較屬於書寫用的難字,而多用口語的表達方式,例如,用to carry out來代替to execute,用to get together, to collect代替to assembleto convene等。基本觀念是多字表達語比單一用字口語化一些。另外,學習單字時,須連其慣用之搭配用法(collocation)一起學。以comfort這個常用的字而言,可說to bring, derive, find, give, live in, offer, seek, take + comfort,但卻不說to make, take, do + comfort。另外還有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如,I’ll be with you in a minute; I’ll get it; I see what you mean.等這些看似很簡單,要用時卻大多表達不出來的固定用語。學習這些慣用語會使我們的口語表達更流暢且正確又自然。針對口語表達而言,設計情境以學習這些慣用語比學獨立的單字或分析文法句型要有用得多。

 

肆、對英語語音的學習

一、人腦記憶力之限制與口語之表達方式

我們頭腦的工作記憶能力(working memory)或稱短期記憶能力(short-term memory)之上限大約是七個碼。如果瞬間要處理的資訊超過這個上限就必須分段重組。因此,有系統的分段是增加頭腦工作能力的必要作法。因此,如果說話者所提供的訊息無法讓聽話者作有效的分段,聽者就會覺得聽不懂。舉例來說,如果我要唸一個國際電話號碼給你聽寫下來:00216174951000,假使我以每碼平均之速度唸完這14碼,你很難在聽完一遍之後就能寫下來或記住。反之,我將之分段成0021-617-495-1000,則即使我唸完這14碼所用的時間和前一次相同,但因有分段,許多人就能在聽完一次之後寫下來或暫時記住了。因為此時我們要記的是只有四碼(段)和每大碼之內的三或四碼。這樣就難不倒我們的頭腦了。

我們在聽人說話時道理也是相同。通常在一個長句之中我們會有短暫的停頓(pause)。不過口語中的分段規則較嚴格,不得任意暫停。最簡單的規則是將句子以樹狀結構(tree-structure)劃分,在每個結(node)所在之處都可以暫停。更簡單的規則是在主要的詞組分隔點處暫停。所謂的詞組就是VP, NP, PP等。但並不是每個點(結)都必須暫停,而是要暫停時必須選擇在這些點停。暫停也不可太久(通常都在0.5秒以下),隨整個說話之速度和情緒之起伏而定。因此一個人講出的句子雖然相當長,我們仍然可以理解對方說什麼。反之我們所說的話如果停頓錯誤,或以每字平均之速度說完,則很難讓人聽得懂。即使是母語也是如此,說英語時尤其嚴重。這是臺灣中學生常遇到的難題。

適當的暫停,除了是因為人腦記憶容量之限制之外,也因接收訊息者必須依賴正確的分段以便正確的解碼(理解)。因此,在閱讀時,雖不像聽人說話時一般,訊息立即消失,要理解一個較複雜的句子,也同樣地要靠恰當的分段。

另外我們要分清,流暢度和說話的速度是不相等的。以任何一種話為母語的人,都有說話較快或較慢的。而那些說話速度較慢的人並不是說話不流利。而同一個人說母語時,也會因時機場合之不同而有快慢。如政治人物發表重要談話時速度都較慢,但在閒聊時就不同了。流暢的特點是表現出如說母語者般之自然速度和應有的語音變化。

二、對單一字詞的發音

針對這個主題,我要說明兩個觀念。第一個要澄清的觀念是「發音正確」與「發音標準」是不同的概念。對英國人而言,所有的美國人所發的音都不是「標準的」英國腔,反之亦然。但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人講的卻是正確且標準的美式英語或美語,反之亦然。其實就算是在美國大陸本土生長的人,也因地區不同而會有明顯的口音之差別。因此,對學習美式英語的外國人而言,如我們,不必一定講求「標準」,但是「正確」與否卻必須計較。這就牽涉到第二個觀念,即語音的相對值的概念。以美式英語之前母音為例。因其有tenselax之區別(俗稱長短音),而我們的國語中沒有類似對應關係的母音,我們在發這種音時,難度就比較高。我在國內搭機時常聽到空服員要請乘客繫好安全帶時,把”please fasten your seatbelt.”說成”police festen your sitbelt.”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個問題是在please這個字的pl之間加了一個schwa(我們暫不討論其他子音的問題)。第二個是把fasten中之ash(俗稱蝴蝶音),唸成Epsilonopen-mid front unrounded vowel)。 第三個問題是將seat唸成sit。另外國人也常把letlate這兩個字的母音混淆。

因此,每個人的發音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不必和別人完全相同,但是在自己的語音系統之中,要能有效地將這些音作區別。前者是關於「標準」的問題,後者卻是「正確」性的問題。有一個很好的測試法是,當我們在正常講話時之發音(標準音)和捏著鼻子或嘴中有東西時講的話(不標準)比較,我們的對話者卻不會對後者的語音有理解上的困難。為什麼?因為,每個單獨的語音之值雖不同(不標準),但整個表達語中之語音的相對關係(pattern)卻仍是相同的。

在單字的層次上,除了子音、母音之發音外,輕重音節必須要區別,就好像國語中的四聲一樣不能混淆。否則即使是非常簡單常用的字,發錯了都會令人無法理解,如將INput唸成inPUT是不行的。

三、對整個表達語或句子的發音

對於單獨子音、母音或音節的語音問題是屬於音段(segment)的層次。在音段之上的各種語音因素之變化是屬於超音段(suprasegmental)的層次。在這個層次的發音問題之重要性絕不低於音段的層次。但是在國中階段之教學比較缺乏這方面的訓練,甚至有些教法是錯誤的,以致於日後所說之英語變成「講字」而不是「講話」,而使人無法理解(雖其單字之發音也很不錯)。

A.輕重音(stress

一個字串/詞組或句子,和一個多音節的單字一般,有輕重音節。若以句子為單位,要判斷其重音有幾個很簡單的原則:

(a)                依新舊訊息來分。新訊息重,舊訊息輕。例如,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既然你我在對話,I是舊訊息,bought a book yesterday 則是你才知的新訊息,因此,我們可以把stress放在bought a book之上。因為bought a book是一個phrase,所以在bought之處較重。(請勿將stressintonation混為一談。)接著我說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此時,你已知我買了書,the book變成舊訊息very interesting則是有關此書的新訊息。此處則是stress之所在。較長的句子可能有好幾個clauses , stress也可以有好幾個。

(b)                在一個詞組之中,重音節通常落在實詞(content words)之上,虛詞(function words)則否。例如,在a book之中,a為虛詞,book為實詞。以傳統八大詞類來分,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都是實詞。感歎詞呢?雖然數量不多,但表驚歎的用語卻可有很多,既要表達驚與歎之意,重音一定少不了。

(c)                加強語氣。為了加強語氣,幾乎什麼字都可接受重音。例如,The book is lying on the table.在此句之中,我也可以把重音放在on之上,以強調說話之重點。

(d)                第四個原則是作比對時,重音放在相對應的字之上,而不論它是實或虛,也不論它是新或舊訊息。例如,
A: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
B: 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在兩個How are you?之中,A的重音在are之上,因you是代名詞。但在B句之中的youA中的you是相對的,因此,此時則也可接受重音。
    另一個觀念要注意的是stress是有很多層次的,例如about本身是虛詞,單獨時,重音在第二音節,在詞組中,相對的,它通常是被輕唸的,因此,詞組也有它的輕重之分,到了句子的層次仍有輕重之分。

B.節奏(rhythm

在說英語時,失去了節奏就如同前面所談到的不知停頓一樣會使人難以理解。英語中的節奏和上節所談的重音直接相關。其基本觀念是在說英語時,不論句子之長短,或字之音節(syllables)數有多少,其所占用的時間是以該句之重音節數,而非以實際的總音節數來計算。請看下面兩句。
AThe president is interested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processes.
BSour milk tastes awful.
(A)句有2122個音節,但因為它有四個重音。以英語為母語者說時,它有四個節拍,分別在動詞片語和三個名詞片語的重音節上。(B)句雖然只有五個總音節數(約只有A句的四分之一),但因為句中每個字都是實字,因此它也有四個節拍。要說完(B)句所花的時間和說完(A)句約略是相同的。這樣的特性對以中國話為母語的我們是一大挑戰。因為在中國話中,每個字是單音節,說時連虛字也約略占和實字相同的時間。因此,有人把英語稱為stress-timed (duration) language,而國語則為syllable- timed (duration) language。要達到有節奏感的技巧是在重音節處加重語音(stress)且提高音高(pitch),而在所有其他的輕音節處則要快速的滑過。這輕快的滑法,我們在下面討論到連音時會進一步的說明。

C.音高(pitch

以國語為母語的人,傾向於在說英語時,把它的高音字的音高壓低(通常在重音節處),使得整個說話的音幅或音域變小。因而使得整個說話的表現過於平淡而失去了部分的自然度。有些人說,美國人說話時,聲音很「誇張」,這誇張的部分其實就是輕重音分明、節奏正確、而且高低音的分別比較大所造成的。此處要注意的是把重音節的音高提高並不是說大聲一點。音高和音量(volume)是不同的表現。試試看,在It’s a very nice day today.中把very的音高拉高一點,感覺是否很不一樣!

D.連音 (blending/linking)

連音是說英語時,因流暢、速度快,加上節奏上之需求,和字尾有子音之特色等,而產生的自然現象。國語中也有類似的例子,例如「不用」兩字連成「甭」,「不一樣」連成「」ㄅ一ㄤˋ。但因國語的字尾除鼻音之外,沒有以子音結尾的字,連音的現象就不如英語普遍。

英語之連音通常發生在同一個詞組之內或兩個重音節之間。在同一個詞組之內的字不論是否屬於同一個字內的音節,儘量的連結在一起,使得整個比較流暢。例如,在Not at all.中,nottataattalla都連在一起。連音不限於子音語尾和母音開頭的字之間。子音結尾的字和子音起頭的字連接給國人帶來更大的困難。例如,light snow,許多人不是加重了t的音(甚至在其後加上一個schwa而變成/lighte snow /就是完全不發t的音,而唸成/ligh snow/。另外在同一個字之內的兩子音相連之處也有相似的情況。例如在friendly中的ly之中加上schwa或把d省略。

要發子音連音的要點是,在前一個子音要發半個音(non-released)意即,舌頭放在發該子音之處,尚未送氣,即轉為發第二個子音之起頭。例如在說I’d like it.時。在發d的音不要送氣,舌頭停在上額立即轉為發l的音。另有一種情形是當兩子音之發音部位相差太遠時,變產生同化現象,因而一個子音幾乎消失了。如在nut cracker兩字相連時,t不但沒送氣且被/k/的音同化。

E.母音的弱化現象(vowel reduction

我們說英語時之語音和字典或教科書上所標示的每個單字的語音有相當明顯的差距。這不是註錯音或是說話者的瑕疵。字典上註的音是「純化」或「系統化」之後的抽象的代表語音(又叫phonemic transcription),這是全國人都一致的。但沒有一個人說話是完全照那樣的音來發的,即使是本國人也一樣,實際的語音叫narrow transcription。例如,His parents are weird.

                  /(h)əz pεrənts ə wΙrd

( )中之音表不送氣的音。在這個narrow transcription中可見有些非重音節之母音(/ɑr/)被弱化為schwa /ə/,而同時,在這個transcription之上還要加上前面所提的各種超音段的語音變化。

由此可知,平時在教/學時,除了要練習聽講單字之正確發音之外,還必須教/學,在整個表達語中之自然或實際使用的語音。如此,不論在聽力或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有直接的助益。否則便是在教[說字]而不是教[說話]。其實,對在自然情境中習得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小孩而言,他們不必學習也不知道他們所說(學)的話在字典中的音。他們說的語音幾乎都是narrow transcription的音。

F.語意與語音之變化

在整個句子的語調上,也須配合要表達的語氣來表達。語調的變化會影響語意的內涵。如下列的對對話之中A: How’s your weekend?  B: Fine. fine之語尾拉平,或稍昇高且拉長,有表示話未說盡,欲語還休的意思(語氣)。這是表無奈的語氣。若把語調降低則是一般的正常狀況。若把音高提高、加重,則又有表示很滿意的味道。若要表達適當的語氣,傳達正確的意思,對這些超音段的各種語音變化,一點都大意不得。否則不是人家無法理解我們就是會錯意。用外語與人談話時對方頻頻點頭並不一定表示他所理解的都是正確的。

 

伍、結論

在與人對話時,如何開話頭、澄清疑點、表示懷疑、肯定或結束談話等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熟悉這些模式可使我們讓聽話者比較容易了解我們要表達什麼,也可使我們的表達比較接近以英語為母語者之自然表達方式。另一點很重要的觀念是人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而語言,特別是口語,是被用來傳達這些活生生的情感的。有效率的口語溝通,絕對少不了emotion & attitude。如何將這語言中的情感成分融入口語的表達之中,特別是細微的語音變化之中,對外語的教/學者,是很大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angCT 的頭像
    HuangCT

    黃春騰雅築

    Huang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